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发热前怕冷,保暖有用吗?

儿科严医生 儿科严医生 2023-10-1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儿科严医生

01

寒冷时的畏寒Vs起热时的畏寒

人处于寒冷环境,会采取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的措施来维持体温稳定,如:


行为调节:寻找温暖场所、增加衣物、扣紧领口、蜷缩身体。
 
本能调节:外周血管收缩,肌肉颤抖、肝脏代谢增强等。本能调节,意识无法控制。


而家长会发现:生病的孩子出现手、脚冰凉,口唇发白,怕冷,寒战,体温不久就会升高。也就是先怕冷,再发热。


家长于是困惑:畏寒阶段能否增添衣物或摩擦冰冷的手脚?


直觉让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保暖措施,因为孩子怕冷。


可家长又顾虑:发热时覆盖偏多不利于散热,覆盖过多甚至会导致超高热,引发神经损伤。


所以两难。


我觉得无需纠结,因为:


畏寒是致热源引起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上调产生的后续机体反应;

而畏寒时,身体核心温度处于上升阶段,但未升至最高,所以此时保暖不至于产生不良后果。

因此,我不制止家长在起热畏寒阶段给孩子保暖或摩擦冰凉的手脚。

但我会思考:这种措施是必须的吗?需要主动建议家长实施吗?

 

02

   保暖有用吗?

虽然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感染时都可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人在寒冷环境中怕冷,是低温环境导致,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位置正常。
 
人在感染时怕冷,是感染导致,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位置上调。


暴露于寒冷环境,增添衣物会迅速让人感觉暖和、舒适。

 

而感染导致畏寒时,即使迅速保暖,也不能让孩子马上暖和起来,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裹着棉被的患儿仍在发抖、怕冷。


为什么此时保暖收效甚微


这还得先从起热时为什么畏寒、退热时为什么出汗说起。


起热前为什么畏寒?退热时为什么出汗?

起热前为什么畏寒?


病原体或病原体代谢产物诱导人体释放出的细胞因子,使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升高。

体温调定点一旦升高,体温中枢就会认为当前体温偏低,于是通过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让体温上升到新调定点:

 

减少散热血管收缩,使外周血液分布到内脏,皮肤散热减少。但会导致患者主观怕冷、畏寒。

增加产热:增加代谢率及肌肉活动,如会出现寒战。

退热时为什么出汗?


这两种调节一直要作用到下丘脑神经元的血供温度与新设置的调定点温度一致。


一旦达到新调定点温度,就会出现可明显感知的发热(浑身发烫)。


当致热源浓度逐渐下降,或患者服用了退热药(阻止前列腺素E2的合成),下丘脑调定点就会下调。


这时候,身体就会通过血管舒张和出汗(本能调节),来加速散热过程;患者因为感觉热,也会主动减少覆盖(行为调节)。


你看,我们再次通过本能调节行为调节,使体温下降至下调的体温调定点。

服退热药的意义?


发热是大脑在身体感染状态下做出的保护性应对:一定程度的体温升高可能有助于对抗感染,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复制。

但体温升高也会导致患儿哭闹烦躁、不愿进食,会增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负担(如,心跳和呼吸增快),所以必要时可以服用退热药来加速体温下降过程、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从而确保休息和摄入。


03

结论

起热时的畏寒、颤抖就是为了尽快把体温升高至新的体温调定点,就是为了发热。这应该是进化出来的保护性机制,因为发热具有潜在的身体益处。

 

也许此时保暖可能会轻微减少散热,但末梢血管在神经调节下已经收缩,保暖的效果微弱,就如棉被包裹冰块,并不能让冰块暖和起来。

 

尽管我认为此时保暖不会有特别积极的意义,但家长如果尝试,我不会阻止。


因为这些温和的举措可能会起到安慰的作用,把握好尺度不会有害。

 

在适度保暖时,我们要清楚:


1、这种畏寒现象只是暂时的,过会体温就会升高。等体温升高后,畏寒就会结束。

2、如果在畏寒阶段保暖,那么就要密切观察孩子,一旦出现明显高热,手脚转暖,就要减少覆盖,否则不利于散热。

3、如果孩子长时间处于畏寒、颤抖状态,需要就医。因为部分严重的脓毒血症或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出现这种现象。

4、如果输液过程中,患儿突然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要高度怀疑比较危险的输液反应,应立即告知医务人员。

顺便提醒,千万不要往静脉里输那种药,没有确切的获益,而且发生致命性输液反应(过敏性休克)的风险高。

 

(《儿童发热的病因初步分析和家庭管理》,请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